
在三国时期的魏、蜀、吴三个国家中,蜀汉的领土面积是最小的,总计为106万平方公里。其疆域北界为秦岭,与曹魏的势力相对抗;东至三峡,接壤东吴;西南则伸展至岷江、南中,与羌族、氐族及南蛮部落相接。蜀汉的领土可以大致分为四大板块,分别为汉中、巴郡、蜀郡和南中。
然而,蜀汉实际掌控的土地并不多,主要由成都平原和汉中盆地构成。自从东吴夺取荆州后,蜀汉失去了江汉平原这一重要区域。根据灭蜀后的统计数据,蜀汉的总人口仅剩不到一百万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提到的汉朝四大经济区——关东、关西、碣北和江南,其中关东、关西和碣北三地都被曹魏占据,而东吴则控制了江南。对于蜀汉而言,这样的局势非常不利,尽管四川如今被誉为“天府之国”,但其平原区域毕竟有限。
展开剩余78%因此,诸葛亮发起北伐的战略意图可以说是必然的。最初,诸葛亮的目标是通过占领荆州和益州,以关中为核心,形成夹击态势来收复中原。荆州作为辅助,益州则为主力,计划中荆州和益州夹击魏国,目标是迅速恢复蜀汉的中原霸业。然而,失去荆西三郡后,诸葛亮不再能依靠荆州的优势,无法如预期般形成钳形攻势。在夷陵之战后,虽然吴蜀联盟一度恢复,蜀吴联合形成了钳形攻势的局面,但吴国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,难以配合蜀汉开展大规模行动。
对于东吴来说,长江为其天然屏障,能够有效防止曹魏的进攻。但东吴的领土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,若长江一旦失守,东吴的局势将会岌岌可危。因此,东吴必须牢牢控制淮河,以确保其安全。夺取扬州北部的徐州也显得尤为重要,否则东吴将永远处于曹魏的威胁之下。而荆州地理位置特殊,东吴对其的控制容易导致东西两面受敌,因此吴蜀联盟虽然存在,但东吴并没有全力支持蜀汉的北伐行动。
蜀汉也设置了巴东都督府,防备东吴的背叛。诸葛亮的战略原本是借东吴出兵荆州,与蜀汉联合发起攻势,但这一计划未能顺利实现。吴国则采取了北上占领山东的策略,通过山东形成屏障,以便进攻中原和荆州。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也因此发生了变化。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占领陇右地区,切断凉州和关中的联系。占领凉州后,蜀军可从高地对关中形成威胁,蜀汉可以两路进攻,形成钳形攻势。然而,这一战略的成功并没有持续下去。尽管第一次北伐在曹魏兵力相对空虚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,诸葛亮迅速攻占了陇右的三个郡,但由于马谡的失误,蜀军未能巩固这一成果,陇右再次回到曹魏手中。从此,蜀汉的北伐再也没有取得类似的辉煌成绩。
近来,有人提出一个问题:为何蜀汉没有占领青藏高原,以此切断河西走廊与关中的联系,进而依托西域、四川和西藏构建战略优势。青藏高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,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要地。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的天然牧场,可以为蜀汉提供战马,还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性,这一理论并非空穴来风。
公元七世纪,松赞干布完成了对青藏高原的统一,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,成为与唐朝并列的强国。吐蕃的扩张使得它与唐朝争夺河西走廊、西域和南诏地区的控制权。唐朝安史之乱后,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,并进而占据了西域,沿着河西走廊一度攻入长安。若蜀汉占据青藏高原,便能够有效切断曹魏与西域的联系,控制河西走廊的交通,进而掌握中原的战略主动。
蜀汉若能占据青藏高原,无疑可以改变当时的军事格局。青藏高原的控制有助于加强蜀汉在南中各部落的统治,避免外部威胁。但蜀汉的北伐也未必能在青藏高原上取得预期成果。首先,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,人口稀少,资源匮乏。而且,西藏地区的部落组织松散,尽管蜀汉的南中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面对西藏复杂的部落和军事环境,蜀汉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有效统治。
早期的西藏文明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交替阶段,直到公元前一千年才进入金属时代。西藏的部落形成和社会结构相对松散,直到公元三世纪,小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